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万年县人民检察院微信公众号每期推送一篇“党史故事”。今天推出第九十八期《赵輖:从爱国青年到红军师长》。
赵輖,又名赵莘仁,字乘之,1904年出生在山西省高平市马村一个大户人家。家中兄弟4人,他排行老四,长兄赵轶从政、二哥赵軏经商、三哥赵轩唱戏。赵輖出生后,家里特意给他起了乳名叫“瑞”,还竭尽所能让他接受好的教育,希望琢玉成器、一生吉祥。赵輖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像他的兄长那样从政从商从文,而是崇尚英雄,在学习之余练功习武。他为人仗义,喜欢抱打不平,从小立志精忠报国。
立志报国出乡关
高小毕业后,赵輖进入人生的关键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赵輖的耳朵里,深深激励了这个爱国青年的心。他决定走出乡关,寻找救国图存的真理。1923年,听说位于省城太原的山西省立国民师范正在招生,他便约了同伴宋吉孩到太原报考,并顺利考入该校,被分在第51班。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开设有国语、数学、历史、军事训练等科目,是当时山西境内办得最好、规模最大的中等专业学校。赵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军事课,他认为要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就必须学会战略战术, 武装自己,他还经常到图书馆去找军事读物阅读。
赵家老宅穿楼院
赵輖入学时,太原的共产党组织已经非常活跃。继1922年省立一中驱逐校长学潮之后,共产党领导成立了山西省学联。省学联领导学生成功发动了民权运动、反帝运动、反基督教运动,新文化及新思想在进步学生中广泛传播。尽管国民师范学校控制很严,但以纪秀川、王世英为首的进步学生还是把一些进步书刊秘密地带到学校,在青年中传播。1924年,纪秀川等还在学校秘密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和党的外围组织 。赵輖积极参加这些进步组织的活动,阅读了《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书刊,对他的思想触动很大。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率军从前线倒戈回到北京,发动政变,推翻曹锟、吴佩孚的军阀统治。孙中山接受冯玉祥的邀请动身北上并发表《北上宣言》,明确宣告“对内打倒军阀,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这在当时对国民影响很大,太原各界也成立了支持孙中山北上的国民革命促进会。借此东风,山西省学联决定,在国民师范掀起反对学校当局压迫学生的运动,鼓励学生利用寒假考试的机会举行罢课 。纪秀川、王世英等学生代表召集各班代表开会,商讨行动计划,赵輖等许多学生参加了会议。在会上,纪秀川向大家讲述了太原各学校学生参加游行示威和省学联给学校的通知被总干事扣押等事实的真相。大家义愤填膺,一致决定打倒总干事,成立学生会。会后,全校学生集合到自省堂外广场掀起学潮。迫于太原学潮高涨、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又大军压境,阎锡山派赵丕廉接替赵戴文出任校长,与同学代表谈判,最终接受学生提出的4项要求:废除总干事改为校长制;改班主任制为学监制;承认学生会合法;不准借故开除学生。这次学潮虽取得了胜利,但后来王世英等学生会代表还是被校方开除。通过学潮斗争,赵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统治阶级的反动本质 。此后他又阅读了《共产主义ABC》《社会进化论 》,开始从单纯的爱国青年向共产主义者转变。
投笔从戎入黄埔
1925年11月,中共中央下发《中国共产党通告第六十二号》,指出:“广州黄埔军校正拟招收三千名入伍生,望各地速速多选工作不甚重要之同学,少校(指共青团,此为代号,下同)同学及民校(指国民党)左派同学,自备川资和旅费,前往广州投考,以免该校为反动派所据 。”要求各地党组织动员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青年报考黄埔军校。
1925年底,赵輖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广州黄埔军校。赵輖在这里结识了徐向前、周士第、季步高、王亦侠等革命积极分子。受他们的影响,赵輖在学习期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还认真学习军事常识,开展军事技能训练。在1926 年3月3日至5日在黄埔军校举行的第四期入伍生升学考试中,赵輖以优异成绩过关,被编入步兵科第二团第四连。

黄埔军校学生持枪训练
据不完全统计,黄埔四期学员中有共产党员120名,占学员总数的4.5% ,赵輖就是其中之一。加之学员多数是各级党组织选派来的,文化素质 、政治素质相对较高。在中共广东区委的统一领导下,黄埔军校秘密成立党团领导小组,每个营和连设立党支部。军校党员的工作由政治总教官恽代英负责。
中共广东区委军委对黄埔军校党的工作抓得很紧,每周都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召开军校的党小组长及积极分子会议,进行形势政治教育,赵輖作为党小组负责人,经常参加党的会议,并聆听了周恩来、恽代英、陈延年和彭湃等人讲国际国内形势及党的任务等课程。当时军校中的孙文主义学会分子(以国民党右派和反动学员组成)经常偷窃共产党员的文件,暗中监视并破坏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活动。这一时期军校内我党的主要任务就是团结多数军校学员,打击孙文主义学会。赵輖等共产党员积极在学生中组织宣传,使大多数学员站到反对孙文主义学会分子的一边。
1926年3月中旬,资产阶级右翼代表、校长蒋介石在广州制造阴谋反共的中山舰事件,先后逮捕中山舰舰长李之龙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中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强迫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300多人退出一军。5月,蒋介石又提出所谓《整理党务决议案》,除对高级党部执委人数提出限止、共产党员不能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外,还要求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要全部退出,陈独秀等中共中央领导为避免国共关系出现紧张,主张退让,同意了国民党的无理要求。在这次清党中,赵輖公开表明自己是共产党员。由于共产党员的身份暴露,国民党的会不能参加,也不能与国民党左派来往,党的力量遭到削弱,党在军校的工作遇到极大困难。
八一南昌举义旗
1926年11月,北伐军节节胜利,一路高歌猛进,前线急需用人,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提前毕业。
黄埔四期学员毕业后,根据党组织的安排,除少数党员留在军校及后方各单位工作外,大部分被派往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及新成立的北伐先遣队叶挺独立团。赵輖被派往独立第十五师贺龙部任排长 。
这时,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的周逸群在贺龙所部任政治部主任,为了整顿和培训下层军官,他在师部办起政治讲习所。赵輖等人的到来为在部队开展政治工作增添了力量。按照政治部的要求,赵輖在部队中进行政治教育,教唱革命歌曲,开展进步的文体活动,革除赌博、抽大烟等恶习,同时在基层干部和士兵中秘密发展党员,使部队面貌焕然一新,在北伐战争中屡建奇功。
1927年5月,赵輖参加了贺龙指挥的沙河战役。在沙河战役中,贺龙面对实力强大的奉系军阀,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优势,号召部队发扬敢打敢拼的斗争精神,奋战10多个小时,经过数次冲锋,占领逍遥镇。这一仗,贺龙独立师以少胜多,歼敌3000余人,缴获24门野炮,拦腰斩断了奉军,而独立师伤亡不过百人。继沙河战役取胜后 ,赵輖跟随贺龙所部一直打到开封,逢战必胜,独立第十五师被誉为“钢军”。赵輖在历次战斗中有勇有谋,由排长晋升为副连长。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打响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标志着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面对大革命的失败,赵輖毅然决然地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第三师教导团第八队队长。他经历了起义胜利后各界群众的万人集会和革命委员会的成立。由于汪精卫调集数倍于起义军的反动部队向南昌进攻,8月3日起,按照中共中央计划,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起义总指挥贺龙、前敌总指挥叶挺等,指挥起义军分批撤离南昌,向抚州、宜黄、石城、瑞金、会昌一带进发,奔赴广东,准备与富有革命传统的广东省农会汇合,夺取出海口,取得共产国际的援助,发动土地革命与国民党反动势力抗衡。
在行军途中,起义部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一是军心不稳,先 后有第十师师长蔡廷锴带领全师4500人叛逃,军参谋长陈裕新拉走5个团700余人,同时,士兵 “开小差”脱离部队的事时有发生;二是由于起义仓促,部队未经整顿,军纪不严,损害群众的事件时有出现。以赵輖所在的第三师为例, 行军至抚州时兵力巳损失近半,加之酷暑远征,行军劳顿,丢子弹、丢毯子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的因腹内饥饿,拿老百姓的鸡鸭充饥。在这种情况下,贺龙派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政治部主任周逸群到第三师任师长。到职之后,周逸群前半天整顿部队,后半天行军,采取严宽相济的办法,很快扭转军纪,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赵輖作为教导团第八队队长,发挥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积极配合师部做士兵的思想工作 。
会昌战役是起义军南下途中的一次重要战役,此役是起义军能否经闽入粤的关键。8月25日,起义军到达瑞金县壬田镇以北地区,广东国民党军阀调钱大钧部由赣州至会昌、调黄绍竑部向于都前进,企图阻止起义军南下。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前委决定乘钱、黄两路尚未集中 ,实施各个击破。26 日攻占瑞金后,集中兵力进攻钱大钧部。叶挺指挥第十一军第二十四 、二十五师绕道会昌西北的西江、洛口一带,迂回敌后,主攻会昌; 朱德指挥第二十军第二师五团 、第三师六团和教导团在会昌城东北方向正面发动佯攻;贺龙指挥二十军主力第一、二师为总预备队,以作策应和支援。战斗中,由于第三师的工事简单,很多士兵平卧在地上射击,加之敌人数量占优,三师伤亡很大。赵輖等全师官兵英勇奋战,坚守主阵地,拖住了敌人主力……到下午4时,敌人开始溃逃,会昌城西北、东北两个方向的起义军猛虎般扑向敌军的一个又一个阵地,将胜利的军旗插上会昌山巅,会昌战斗获得全面胜利。此役歼敌5000余人,俘敌900余人,缴获枪支 1000 余件和大量弹药、辎重,起义军声威大振,大大增强了信心。
起义失利执著找党
1927年9月23 日至 24 日,起义军先后进驻潮州、汕头。24日,新成立的汕头市革命委员会接管了汕头国民政权,赖先声担任委员长、古汉忠为秘书长、李立三为公安局长(由徐光英代)、郭沫若为海关监督兼外事交涉使。周逸群被任命为潮汕卫戍司令,赵輖所在的教导团也担负起保卫潮汕的任务。一时间“共产主义青年团、共产党区分部相继成立,没收五十亩以上大地主,捉拿土豪劣绅, 闹得轰轰烈烈”。教导团虽奉命驻在潮州,实际比前方作战还要忙碌,每天不是派这一中队出去打民团,便是派那一中队去捉土豪劣绅;还负责地方保卫及看守囚犯等。休息时,教导团党组织还集中党员学习,请周恩来、 谭平山、恽代英等作演讲和报告。9月30 日,由于国民党反动派从各地调集3万多兵力向潮汕进逼,起义军撤离汕头,红色政权仅存7天,史称“潮汕七日红 ”。30日当天,上级命令教导团和第六团一个营担负后卫,掩护起义军主力撤退。在谢独开机动灵活的指挥下,起义军一次次地打退国民党黄绍竑部的猖狂反扑,歼敌5000余人。最后,因敌众我寡 、弹尽粮绝,阵地被攻破,谢独开左脚负重伤。在撤退过程中,赵輖率队负责掩护团部转移,谢独开因身体虚弱无法走路,赵輖便命令一名战士背着谢独开撤退。紧急关头,赵輖毅然决定一人留下断后。等到大部队上船后,敌人已逼近 ,他只好掩护部队开船先转移,自己避开敌群,潜入汕头城内。进城后他才知该地已全被敌军占领,又奋力突围出城。他孤身一人,与部队失去联系。正在着急之时,适逢师长周逸群也刚由城内突围出来,他们在城外将随行的特务连和失散人员集合起来,师长任命赵輖为排长并充当尖兵长,派他速去找船 ,以便当晚渡江东进。赵輖立即带队前去找船,但在约好的会合地点却没等来周逸群等人。赵輖怕师长出意外,带人分头去找,终未找到,只好率队向汕头大道前进。此时的汕头一片狼藉,满街都是敌人,原革命委员会、共产主义青年团所在地的招牌都被打得稀烂,房屋也遭焚毁。见此状况,赵輖感到心痛和愤恨,和7个士兵住在一艘小渔船上。由于不通方言,他们没吃没住,又被民团发现,逼着他们卖枪。赵輖认为枪支是对敌斗争的重要武器,绝对不能卖给敌人去镇压革命群众!他以国民革命军军官的身份出面周旋,终使对方放弃念头。为了防止再生不测,他们将枪支埋藏起来,分头去找出路。为了恢复与党组织的联系,赵輖决定回上海去找党中央。他跑到码头,适逢去往上海的船要开,便不顾一切地跳上去,却因没钱买船票被赶了下来。后来,他得到福音堂(慈善机构)的保送才上了船,在船上遇到了师长周逸群,劫后余生的二人顾不上体会重逢的喜悦,立即商量起下一步的行动来。
记录赵輖烈士事迹的书籍
回到上海已是10月中旬,天气渐冷,赵輖只穿着一套单衣,再加上他受伤生病,发起了高烧,又没钱住旅社,人地两生。最让他痛苦的是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他急切地想把南昌起义的情况报告给党中央,于是,抱病写下《关于南昌暴动中二十军的斗争情况报告 》。几经周折,赵輖等终于找到联络人,和党组织恢复了联系,于1927 年10月22 日将《报告》提交给了中共中央。《报告》有4部分共3000多字:(—)二十军的内 部情况;(二)行军时的情形;(三)作战时的情形,并总结出失利的7个原因;(四)他到上海找党的原因与请求。《报告》真实反映了二十军从起义到失利的情形,初步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使党中央及时了解到离失部队的情况。这份珍贵的《报告》也体现出赵輖作为一名基层指挥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革命工作的高度负责。
全身心投入兵运
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兵运工作至关重要。1927年11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特别命令各级党部立即开始在士兵及下级士官中的秘密工作 ” 。1928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共中央关于士兵运动计划》,对兵运意义、目的、宣传和组织方法、斗争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随后,党的六大也总结了党成立以来领导军事斗争的经验教训,认为最主要的教训是对士兵工作的忽视。7月10 日 ,中共中央发布《中央通告第五十八号——兵运策略》,党领导的兵运工作由此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当时,康复后的赵輖受党组织指派,到豫西国民党驻军中从事兵运工作。在3年间, 他参与策划了两次兵变,“掩护和安排了程子华等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
1. 到建国豫军做兵运。建国豫军是1923年孙中山给河南樊钟秀地方武装的番号 。北伐战争后建国豫军进驻南阳,樊钟秀和冯部驻南阳旅长邓宝珊及国民党南阳驻军岳维峻私交颇好 ,都有共同对付冯玉祥之心。为了扩充实力,在邓宝珊的倡议下,他们拟在唐河举办干部教导团 。邓的秘书长及参谋长葛霁云是共产党员,邓责成其办理此事,并公开讲:“ 可以向你们党里多要些人来。” 当时,共产党欲借此机会武装工农,为武装割据奠定基础。1928年,中共中央派柳直荀到南阳考察,与邓宝珊部协商创办教导团的相关事宜,并报告给党中央。
随后,中共河南省委、湖北省委积极选派军事干部和工农群众参加教导团。很快, 建国豫军总司令部教导团成功组建,共500余人,蔡政西担任教导团团长、郝久亭任政治部主任、赵輖任大队长。在教导团的领导下,赵輖等摒弃反动军阀的训练办法,废除体罚,教育官兵要互敬互爱,同时经常对战士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讲述反帝、反封建、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等革命道理。战士们接受革命宣传教育,政治觉悟提高很快,革命热情也异常高涨。
建国豫军教导团的建立,为贯彻中共中央武装割据的方针,发动工农暴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时隔不久,获悉冯玉祥“确有解散南阳共产党之信”。在此压力下 ,邓宝珊发生动摇,遂于4月底以教导队干部多是南方人,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一样,不利于训练为由,下令遣散了团长蔡振西等多名共产党员。这一变故,对党的工作开展极为不利。鉴于党组织在该团已有一定的工作基础,还有赵輖、姚洗心等多名骨干继续留在教导团内的有利条件,中共河南临时省委在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景曾的直接指导下 ,决定举行建国豫军教导团兵变,拉出队伍、横马南山,配合支援以龙潭为中心的4个工作区农民暴动,造成唐南汉龙潭一带割据。按照兵变计划,临时省委决定由郝久亭 、姚洗心、赵輖等利用原来的人际关系从内策应,以保证兵变成功。兵变原定于5月9日(农历三月二十)夜间举行。但当日下午他们的行动被警卫队察觉。警卫队收缴了他们的枪支,还扣押了12名积极分子。郝久亭、赵輖等在唐河地下党组织的掩护下撤离脱险,兵变未能如愿。
2. 到杨虎城部搞兵变。1929年,杨虎城奉蒋介石之命率新编第十四师由胶东移防南阳,并兼任南阳守备司令。中原大战爆发后,杨任命第三旅旅长孙蔚如为南阳守备司令。此时,在中共南阳中心县委任书记的郝久亭和赵輖、姚洗心都是在建国豫军教导团做兵运工作的老同事。他们得知杨虎城要在南阳办教导队,抓住这一良机,积极组织兵运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冯异僧、董林哲、赵輖、王明、姚洗心、张焕民等到杨虎城教导团任职,开展党的工作。刘先林任教育长、赵輖任副教育长兼队长,孙永康、王明等各任队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他们很快在17个连建立起党小组 ,接着,又在4个中队分别组建了党支部。1930年三四月间,中共中央军委分别派特派员和交通员,向杨部党组织传达组织兵变的命令,并指出:“发动起义后,可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 。”5月6日,中共河南省委也向南阳中心县委和杨虎城部党组织传达了发动兵变的指示。6月,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派特派员白玉文到南阳指导兵变,在杨虎城教导队的地下室里,赵輖等20多人参加会议 ,白玉文主持会议并研究制定兵变计划。赵輖提议首先在党的基础较好的杨部第一旅发动兵变,接着在杨部教导队发动兵变,与之响应,攻占南阳城,然后与农民暴动武装会合,割据豫鄂边,建立革命根据地。
6月下旬,孙永康同白玉文到叶县杨部第一旅所在地,部署实施兵变计划,经过实地考察 ,他主观认为该旅有共产党员100余人,能够直接控制的手枪连、密查队和卫队营,由共产党所掌握及受影响的约有17个连,约2000 人,从而认定兵变是可行的。受“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不顾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孙永康盲目作出迅速行动、发动兵变的决定。7月29日,趁旅长冯钦哉去南阳办事之机,提前发动兵变,拉出700多人、战马80余匹,缴获银洋数千元。次日,在杨部和民团的围追堵截下,由于敌众我 寡,兵变惨遭失败。领导兵变的共产党员张焕民、白玉文、刘煊被杀害,此前,红九军司令员张焕民在狱中给杨虎城写了一封长信 ,讲了为什么要进行兵变以及国民党必然要失败而共产党一定会胜利的道理。他临刑时高喊“共产党万岁” ,从容就义。杨部军委领导冯异僧、董林哲等人被强行遣送到登封前线(半路得以脱逃);教导队支部书记王明 、赵輖、张汉民等被捕,被扣押在方城(直到杨部9月入陕时才被释放)。杨部地下党组织基本停止活动,许多共产党员献出了宝贵生命。
鄂北反“会剿”献忠魂
1930年10月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调集兵力向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12月,驻枣阳之四十八师和驻襄阳之五十一师,共14个团1.7万人,在地方民团的配合下 ,向襄 、枣、宜苏区发起大规模“会剿” ,企图歼灭红二十六师,摧毁苏维埃政权。正当红二十六师第三次南征钟祥时,敌四十八师和五十一师分别向枣西和襄东苏区进犯,枣阳县赤卫队在与敌人辗转战斗中连续失利,12月下旬,红二十六师急行军北返,同枣阳部队协同作战,虽然取得了局部胜利,暂时遏制了敌五十一师东进,但襄东和枣西苏区部分集镇被敌人占领 。在此危难之际,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对鄂豫边区的领导,于1931年2月作出《关于鄂豫边特委的工作决定》,决定鄂豫边特委直属中央领导,同时任命赵輖为红军二十六师师长、毕昌茂任政委、何尚志任参谋长,派他们前往鄂北苏区,充实和加强对红军队伍的领导,粉碎国民党军队对襄、枣、宜苏区的“围剿”。

红二十六师军旗
红二十六师是1930年初在蒋、冯、阎新军阀大战中,地方反革命势力薄弱之时,由枣阳党组织建立的一支地方武装——农民自卫军,后由鄂豫边特委命名为中国红军鄂北第三十五总队 。随着力量的壮大,5 月15 日被正式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成为其下辖之第五总队。6月25日,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师。这支部队成立时间短,成分复杂,其中旧部队、旧式农民武装的收编人员占很大比重,加上长期流动作战,以致毫无军事政治训练,存在着纪律松弛、军事观点单纯及脱离群众、脱离党的领导等不良倾向,尽管10月边区对该师进行过一次集中整顿,但效果不佳。这次党中央派身经数战、政治素养强、军事素质过硬的赵輖任师长,“颇得一般同志信仰”。赵輖发挥长期从事军队教导工作的经验,对部队进行了临时整训,并利用作战间隙,向部队官兵宣传革命道理;要求部队服从命令听指挥;严肃军风军纪,不能损害群众利益;同时讲解军事常识,“使军风军纪为之一振”(《雪怀关于鄂豫特军事工作报告 》1931 年10月 )。3月上旬 ,敌人集中兵力向鄂豫边苏区发起第二次“围剿” ,五十一师三〇二团和辎重营占领璩湾镇; 国民党枣阳县常备队100多人也配合行动,向接近县城的第四区发动进攻,占领王家湾一带。赵輖带领红二十六师迅速由宜东开往枣西迎敌 。他命特务团团长王光明率队驰往苏区第四区惠岗一带,在当地农民武装的配合下,凌晨分三路包围王家湾,经过激烈交锋 ,击溃枣阳县常备队,俘敌20多人,毙伤敌数十人,残敌逃回县城,首战取得胜利,大大鼓舞了军队士气。
红二十六师主力在璩湾附近的钱家寨遇到敌五十一师一个营的阻击。红军战士在赵輖带领下冒着密集炮火,勇猛冲锋 ,敌军不支,向镇内退走。红军追至镇内,被敌以6挺机枪压了下来,伤亡较大,参谋长何尚志被捕牺牲。部队撤出战斗后,向南进攻田家集,又受到敌猛烈炮火攻击,遂折回,当行至熊集东南的彭家冲时,与敌四十八师遭遇。敌人抢先占领制高点,拼命投掷手榴弹,赵輖命令部队分三路向敌军阵地猛攻,夺占高地。他身先士卒 ,高喊道:“ 同志们,冲啊! ” 一口气把携带的30多发手枪子弹向敌人打去。大家众志成城,在赵輖的带领下经数小时激战,终于突破敌人防线。但是,赵輖在战斗中负了伤,因失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27岁。战士们悲愤万分,赵輖的牺牲是红二十六师的重大损失。该师由程克绳代任师长,率领队伍继续同国民党和反动民团进行斗争。
后 记
一个用热血和生命兑现信仰的人
——收集赵輖事迹有感
一个出身殷实家庭的热血青年,从山西省立国民师范毕业后报考黄埔军校,就此戎马倥偬,再没回过家乡。90多年过去了,烈士牺牲后葬于何处?至今连张照片都没留下。我是2018年10月到大别山干部学院学习时偶然得知,他叫赵輖,山西高平马村人,是早期的共产党员,是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八一南昌起义的英雄,是长期从事兵运工作,参与策划了两次兵变,掩护和安排了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的杰出战士;是鄂北红九军第二十六师师长,是巩固和开辟鄂北根据地在南征战斗中牺牲的烈士。
笔者(右一)等人寻访赵輖烈士战斗足迹时,在湖北枣阳彭家冲团山战斗遗址合影
近期,我查阅相关资料,还和相关同志赴当年赵輖从事兵运工作的南阳、唐河和他的牺牲地鄂北枣阳探寻,了解了烈士从一个爱国青年到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成长过程。
赵輖生长在北方,南昌起义后部队撤离,面对酷热的天气,恶劣的行军环境,“日不得休,夜不得寝,饥不得食,寒不得遮,物不得拿”,给养全无,无医无药,患病死伤者惨不忍睹,叛逃、开小差者比比皆是。但他没消沉怀疑,而是积极主动,以自己的行动影响战士,以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优势说服战士,积极主动地配合在行军途中的军纪整顿,保证了起义军的战斗力。
潮汕退却,因打掩护和主力部队失散后,赵輖等人躲在一条小渔船上,不通方言,身无分文,当民团发现他们,逼着他们卖枪时,赵輖可以选择以枪换钱,这样既可以解民团骚扰之忧,也可以解衣食无靠之困,但他严词拒绝了,他不能将共产党人的枪支卖给敌人去镇压革命群众,他选择将枪支埋藏起来。
当自己和部队、上级失联而陷入困境时,他选择去寻找党组织。他返回上海时已近深秋,每天高烧不退,孤立无援,举目无亲。他想着死去的和失散的战友,想着党组织,想着第一时间把南昌起义的情况汇报给党中央,带病写下长达3000多字的《关于南昌暴动中二十军的斗争情况报告》。
从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到去杨虎城部做兵运工作,再到鄂北反“会剿”,每次出发都意味着有牺牲,一批批战友倒下了,特别是南昌起义,叛逃的、负伤的、牺牲的,兵力从开始时的2.2万减到1.1万。赵輖心里明白,起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尽管自己随时都可能倒下,但他还是选择了再出发,坚决服从党组织的命令……直至战死沙场,用27岁年轻的生命兑现了对党的信仰的承诺,真可谓“当年南下无音讯,如今归来是忠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西于都红军出发纪念馆后,在中部崛起座谈会上追问了3个问题:“长征中能活下来的有多少人?红军战士靠的是什么?图的是什么呢?”这是信念之问、初心之问。赵輖的事迹告诉我们,他不是为升官发财,而是为了让全国劳苦大众过上好日子!为了让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人如果有了信仰,即使山高水远、艰险重重,也能不惧生死、勇往直前,那是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奇迹。
赵輖是一个值得人们脱帽致敬的人,是一个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人,他是共产党人的楷模,真正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今天,全党上下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纪念红军将领赵輖,就是要学习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为革命事业勇往直前、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赵輖是一面镜子,时刻检验着我们每个共产党人的初心;赵輖是一面旗帜,永远激励着新时代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担当和不懈追求。 (张志文)
(本文原载于《党史文汇》)